close



這圖片不是這次新聞的目標,這張是在日本外海拍的,之前也有看到過相關的新聞,如果沒看見實體大小,
還真的很難想像。


『塑膠漩渦』示意圖海龜正在吞食塑膠袋碎片漂上岸的海洋垃圾多不勝數 

【據新華社消息】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到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域中,平靜的海面下有一處洋流迴圈的漩渦,它推動著海洋垃圾在這裡堆積。人類丟棄的垃圾在這股洋流作用下,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塑膠漩渦』,其體積還在不斷膨脹。為了解並解決這一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環保人士和科學家將於下月乘船前往漩渦一探究竟。

將設法清理廢棄物

據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每年產生1億噸塑膠制品,其中10%的最終『歸宿』是大海,而太平洋上這處『漩渦』是最集中的『垃圾場』。

據悉,探險隊下月將從舊金山啟程駛向夏威夷,然後返回,兩次經過『塑膠漩渦』,預計花費50天。

探險隊將乘坐高約45米的『海星』號,同行的還有一艘漁船。研究人員將利用船上設備打撈廢棄物,
並盡量避免傷害海洋生物。

科學家估計,『塑膠漩渦』距美國西海岸超過500海里(926公里),面積約有兩個得克薩斯州大小。

過去60年里,美國與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往太平洋里傾倒廢棄物。經過陽光照射,這些廢棄物慢慢分解成顆粒,並在洋流作用下逐漸形成『塑膠漩渦』。

近年來,『塑膠漩渦』引起科學界的關注,但人們對其仍知之甚少。此次探險旨在了解情況並設法清理廢棄物。有毒物將進入人類食物鏈

航行組織者說,塑膠垃圾分解得越來越小,以至於無法顯示在衛星圖片上。這些含有毒化學物質的垃圾,不少被吃進海洋生物和鳥的肚子里。

法新社25日引述率領此次航行隊伍的環保專家道格‧伍德林的話報導:『魚吃掉的小塊塑膠其實是有毒的小「炸彈」。』更可怕的是,大量有毒物質將經由海洋生物和鳥類的身體逐漸進入人類食物鏈。

此次探險中,海洋科學家們還將檢測漩渦中的廢棄物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或用作燃料。

雖然此前已有人到過『塑膠漩渦』,但此次探險的重心在科研。

負責探險技術工作的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吉姆‧杜富爾說,此行將研究海面污染物和廢棄塑膠對有機體的影響,這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尋求垃圾處理新措施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數字顯示,平均zC平方公里海面上漂浮著約1.3萬個廢棄物,五大海洋環流圈內情況則更糟糕,尤以北太平洋環流為甚。

伍德林說,『塑膠』漩渦對科學家來說是個神秘的所在,『就像到了外太空一樣』。

杜富爾說,了解問題的嚴重性對未來的海洋生態環境至關重要,『重要(一詞)未免輕描淡寫,應該用緊急、迫切。人們得花上數年時間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在杜富爾看來,真正的解決方法在陸地上。『我們得在世界範圍內採取措施處理廢棄物,』他說。

由於漩渦位於公海,探險中的清理工作還沒有得到任何政府的支援和幫助。伍德林說:『那裡無人管轄。沒有政府對那裡完全負責,因此清理工作得不到任何幫助。世界還不知道那裡有個漩渦。』

太平洋上的一鍋『塑膠湯』

世界最大的垃圾場應屬橫跨太平洋北部的一鍋『塑膠湯』。因海底洋流作用聚集成的垃圾漩渦,從美國加州外海約500海里處開始,沿北太平洋一路延伸,經過夏威夷,幾乎到達日本。這個巨大的『垃圾場』包含了兩個『塑膠漩渦』,位於夏威夷群島的兩側,被稱為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垃圾場』。

1997年,美國海洋學家穆爾在航海時偶然發現了這個『垃圾漩渦』,其中無所不有,從塑膠袋、舊牙刷,到足球、樂高玩具和行李包等,大約五分之一是從船上或鑽油平檯上扔到海里,其他則來自沿海的陸地。

後來,穆爾成立了美國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垃圾漩渦』動向。估計現時約有1億噸塑膠垃圾在北太平洋漂浮,其中兩成來自海洋行業,其餘來自沿岸地區。

該中心研究總監埃里克森形容,塑膠垃圾會『像海綿般吸收碳氫化合物及殺蟲劑』等人造化學毒素,再輾轉進入動物體內。『投入海洋的東西會進入動物體內,最終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他警告說。

  埃里克森還說,這堆海上垃圾像是一鍋『塑膠濃湯』,無止無盡,未來面積也許會擴大到兩個美國本土那麼大。(宗合)

轉載自http://www.link-lcy.com/article.php?id=12

 


 

塑膠漩渦的英文是plastics vortex,有些也會寫成Trash Vortex,維基百科的解釋如下:

大太平洋垃圾塊
主条目:大太平洋垃圾塊
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帶,水流旋轉的方向將周圍的廢物帶進來,導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積,這些像是漂浮的「雲狀」廢物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塊,東方垃圾塊或是太平洋垃圾旋渦。長期來看,許多漂流物是可生物分解的,現在此環流系統中增積了大量的塑膠物和海洋廢棄物。相較於生物分解,塑膠類因光而碎裂成細小的碎片後,這些碎片仍為聚合物,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難分解掉。[1] 有些塑膠因光照碎裂後,形成另一種汙染,因為漂浮廢物和浮游動物相似,被水母攝取後進入了食物鏈。以2001年的發現為例,大量的塑膠廢物已超越了浮游動物的數量(該區的主要動物),這些塑膠碎片最後進了海鳥和海洋動物的胃。[2]

幾年來,海洋科學研究員查爾斯·莫耳(Charles Moore)一直在研究北太平洋環流系統的漂浮塑膠物,他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利用0.9x0.15平方公尺的長方形開口的拖網打撈,統計這些塑膠物的分布每平方公里約有334萬片,平均重量約每平方公里5.1公斤。拖網深度約10公尺發現的廢棄物不及實際的一半,原因是拖網被矽藻和浮游生物阻塞。[3]

其他的資料顯示漂浮垃圾塊約莫有德州的兩倍大[4]。研究員Marcus Eriksen博士相信太平洋垃圾塊實際上是兩個循環的垃圾塊相連而成。Eriksen博士說此環流系統在加州外海綿延有500海里,橫跨北太平洋至日本海岸附近。[5]

環流系統位置稍微轉移時,一些由貨輪掉落的漂浮物會離開此環流系統,這些漂浮物預測會有機會被沖上附近的海岸。1990年Hansa Carrier號貨輪的貨櫃因颶風而掉落,裡頭有約8萬雙的Nike運動鞋,這些運動鞋於1992年在加拿大卑詩省、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陸續上岸,在之後的三年,夏威夷海岸也可見這些球鞋。類似的情形發生在1992年,一艘貨輪掉落了2萬9千至3萬個不等的塑膠黃色小鴨、藍海龜和綠青蛙這類浴缸玩具,1994年則有曲棍球具掉落海上的事件。這些掉落物的流向,也成為全球洋流動向研究的數據來源。許多研究單位請求公民協助提報這些特定漂流物上岸的地點,作為表面和深層洋流的追縱研究。[6] [7]

在艾倫·韋斯曼(Alan Weiman)所著的《沒有我們的世界》一書中,也討論了此大太平洋垃圾塊。

來源:維基



再補充一個,在CNN找到的,他們有設計一個簡單的圖說,解釋太平洋垃圾區的形成,有興趣的可以點下面的網址試試看。

太平洋垃圾漩渦的形成路徑  <--這個要點進去看,有動態說明!


YOUTUBE的影片(可連結下方這個網址),這個影片應該是衝擊最大的,跟維基的文章是能相呼應的,尤其在最後,你會看見很多垃圾已經被分解得很小了,但是還是黏在魚卵上,魚卵都變得髒髒的了..........你可能跟我以前一樣以為衛星上面洋流的那些「黃黃的細土」沒什麼殺傷力,但是可怕的才開始阿.......

原文:

 

http://ck101.com/forums/thread-1472329-1-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c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